從一個舶來品、學術概念到政治術語,從文化軟實力到中國模式軟實力,軟實力概念在中國已落地生根,深入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話語體系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·奈就將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。硬實力是指支配性實力,包括基本資源(如土地面積、人口、自然資源)、軍事力量、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;軟實力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、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。相比之下,硬實力較易理解,而軟實力就復雜一些。約瑟夫·奈把軟實力概括為導向力、吸引力和效仿力,是一種同化式的實力——一個國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導向的能力。“軟實力”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,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、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。它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國際關系的看法。不計其基督教背景和美國特色,泛泛而談軟實力,將越來越陷入軟實力陷阱。
首先是名與實的陷阱:名是舶來品,實則中國具有豐富的實踐。中國用其名,但已經把它給中國化,這就是多從文化角度強調之,并與傳統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等結合在一起,強調文化影響力、道德感召力、形象親和力三大方面內涵。也因此,中國特色的軟實力概念較具中國文化內涵,難以量化衡量,只能從結果感知。
其次是二分法陷阱:文武之道,一張一弛。軟實力、硬實力建設,也是如此。很難說哪個重要、哪個難度大,要在不同發展階段、不同時代背景和不同國際環境下,針對不同對象平衡硬軟實力發展。通常人們認為,硬實力是軟實力的基礎,但也存在大量反例,且持如此觀念可能將軟實力作為硬實力的潤滑劑和包裝,過于簡單化、實用化、庸俗化看待軟實力。其實,正如溶質與溶劑關系一樣,硬實力與軟實力是誰也離不開誰的問題,即所謂水乳交融,評判效果的關鍵是輸出正能量,而非產生一國實力的反作用。在中國,許多人認為軟實力實現的保障還是硬實力。歸根到底,國際關系還是強者的世界。這種看法比較簡單化,但頗為流行。
其實硬實力也分好幾種:結構性硬實力——一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國際結構的能力,如美元作為國際金融、貿易體系的主要貨幣使美國的硬實力大大超過其GDP總量。瑞士是小國,但在制造業、金融業的全球分工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,增加了其硬實力。體系性硬實力——一國的聯盟體系及其在國際體系中的角色,如美軍,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體系性硬實力是其重返亞太的底氣,或者說重返亞太也是為了更好維護這種體系性硬實力。包容性硬實力——一國硬實力的國際相互依存度,體現、包容其他國家權益的能力。如對外依存度越高,硬實力越打折扣,反之,外界對該國依存度越高(如技術上擁有更多的知識產權),越增加該國硬實力;GDP構成中體現國際共同利益的部分越大,硬實力越強。
這三種硬實力中可能本身就蘊含了軟實力的成分。因此,硬實力與軟實力二分法會誤導認識。而且,以為軟實力是新概念,以美式思維看中國,會喪失我們的四個自信。
(作者王義桅,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)